电话:0536-6121677
关闭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场资讯 > 管理百科

竞争位势理论——在职博士招生网管理理论之七十二

来源:卓信人才网 时间:2022-04-21 作者:卓卓 浏览量:

80年代初,波特 (Porter,1980)的竞争战略理论成为战略管理的主流,理论的核心是种竞争力模型,即企业竞争者、购买者、供应商、替代者、潜在竞争者五种产业结构力量。该理论认为: 公司制定战略与其所处的外部环境(即市场)是高度相关的,并且最关键的环境因素是企业所处的产业。产业的结构影响着竞争的规则,五种竞争力量模型的综合作用随产业的不同而不同,其结果是使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利润水平,进而影响着公司战略的制定。因此,企业战略分析的基本单位是行业、企业和产品,关键点是通过对五种竞争力量的分析,确定企业在产中的合理位势,通过战略的实施对五种竞争力量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到产业结构,甚至可以改变某些竞争规则。产业的吸引力和企业在市场中获得的位势就成了竞争优势的来源。为了保持这种优势,必须不断地进行战略性投入以构筑行业壁垒和保持优势位势 (从这里看出这种优势是外生的) 。

5】

该理论实际上是将以结构一行为一绩效( SCP )为主要内容的产业组织理论引入企业战略管理领域中,有关产业理论,比如产业结构、产业内优劣对比、进入壁垒、退出壁垒、壁垒后的相互勾结等,为解释企业如何制定战略和获取持续超额利润提供了较为可靠的经济分析依据。但理论致命的缺陷在于:

(1) 仍然将企业作为“黑箱”,产业内企业是同质的,企业战略的选择取决于企业与外部力量的外部位势,未来企业的内部成长和自身力量的变化并不是现在企业制定战略所考虑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波特在《竞争优势》中做了一定的修订,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内部相互关联的活动,但从逻辑上,这是第二位的。

(2)波特是以产业作为研究对象。企业在进入一个新产业时,首先是根据产业的结构吸引力选择一个产业;然后,在竞争者理性的前提假设下,对其战略作一个合理判断后制定一个进入战略;最后,进行战略性投资,购买所需的资产,整合企业内部活动,参与竞争。因此,用该理论指导企业,很容易诱导企业进入一些看似利润高、但缺乏经验或与自身竞争优势毫不相关的产业,进行无关联的多元化战略。

而进入80年代后期后,出现的事实却是大量的企业开始“回归主业”。一些实证(Cool,Schendel,1988;Rumelt,1991)也显示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利润差距并不比产业间的利润差异小,在投有吸引力的产业中可以存在利润水平很高的企业,而在吸引力很高的产业,也有经营状况不佳的企业。

END

微信扫一扫分享资讯
相关推荐
暂无相关推荐
微信公众号
手机浏览

Copyright C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诸城市卓信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 鲁ICP备2021033192号-1 网安备案号:37078202000335

客户热线:0536-6121677  商务合作:0536-6125677  地址:诸城市超然首新空间国家级高新科技园   EMAIL:zxwlw@lcrcvip.com

ICP经营许可证:鲁B2-20211038 人力资源证: SHSWRL37078220210009

网站温馨提示:在求职招聘过程中请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欢迎监督,并及时向网站客服举报违法违规信息。

微信扫码添加客服

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