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企业理论是当代经济学继交易费用的企业理论之后的一大进展。动态企业理论是一个流派,是和新古典经济理论对立的流派。动态企业理论的形成克服了新古典理论的静态分析方法的缺陷,也摒弃了现代企业契约理论的比较静态分析的模式,它开创了对企业进行动态分析的先河。
(一)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动态企业理论这一流派的形成起源于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的创新理论。熊彼特认为在经济体系内部,存在着自动破坏任何可能达到均衡的能量;从性质上来说,资本主义是经济变动的一种形式或者方法,它不是,也永远不可能是静止的。熊彼特认为开启资本主义发动机并使其不断运动的基本动力是新的消费品、新的生产或运输方法、新的市场,以及资本主义企业所创造的新的工业组织形式。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本质特征是创新。
熊彼特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持有如此观点,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对竞争过程的本质不同于新古典经济理论。他认为市场竞争其本质是创新的竞争,而非价格竞争;前者较之后者,其效力的却别就象大炮狂轰与徒手推门之间的差别。熊彼特认为利润来自于创新,因创新而获取的暂时的垄断利润则是为保持企业创新能力所必须的财务条件。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成为后来学者研究动态企业理论提供了基础,然后,他的理论框架比较宽泛,它的实质内容有待后者去填补,而潘罗斯就是这样一位先驱者。
(二)潘罗斯的企业成长理论
美国女经济学家潘罗斯(Penrose)发表于1959年的《企业增长理论》,继承了熊彼特的传统,从经济学角度通过研究企业内部动态活动来分析企业行为。潘罗斯认为工业企业的基本经济职能是依照在企业内部形成和执行的计划利用生产性资源,为国民经济提供产品和服务。她进一步区分了企业内部经济活动和市场上的经济活动,这两者的本质区别是,前者是在一个行政组织内部进行而后者不是。因此,潘罗斯认为企业是一个被行政管理框架并限定边界的资源集合。企业的成长并非由市场的均衡力量所决定,而是由每个企业自身的独特力量(即由使用资源所产生的服务或能力)所推动。当资源被结合在企业行政管理的框架之下,对生产性资源的使用就会产生生产性服务,而生产性服务发挥作用的过程则推动知识的增加——这个逻辑是理解潘罗斯企业动态增长理论的关键。
潘罗斯认为,企业的生产活动受制于企业家可以发现和利用的“生产性机会”,所以企业增长理论实质上是对变化中的企业生产性机会的考察。生产性机会可分为主管的和客观的。客观的生产性机会受到企业能够做到什么的限制,而主观的生产机会确是一个企业认为它能够做到什么的问题。关键的问题在于什么因素决定着企业家关于企业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的想法,什么因素决定着“主观的”生产性机会的性质和限度。因此,企业增长理论的目的在于确定是什么重要因素在扩展企业的生产性机会并推动这种机会随着企业运营的时间变化而系统地变化。正是在这个问题上,潘罗斯把企业所拥有的资源看作是关键变量。
潘罗斯认为限制企业扩张的因素来自企业内部,即现存管理人员的力量。既然企业的增长主要受制于管理力量,那么管理力量的增长也必然会推动企业的增长。在企业有计划的增长过程中,也可通过逐步吸收新的管理人员来增加管理服务。更重要的是,企业不仅生产产品,而且生产知识。管理服务的实践可以产生新的知识,而知识的增加又会导致管理力量的增长,从而推动企业的增长。所以潘罗斯的企业是一个学习企业,动态企业的概念由此产生。
潘罗斯在熊彼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把管理功能作为企业成长的解释性变量,把知识的增加定义为基于内部资源的企业成长的主要动力,为当代动态战略管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动态能力理论
对组织能力的关注源于潘罗斯的企业成长理论。经济学家查理德森(Richardson)受潘罗斯的启发,在《企业组织》一文中首先提出了企业能力概念,认为“能力”是企业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企业倾向于专门从事其能力可以带来比较优势的活动。普罗哈拉德(Prahalad)和哈默尔(Hamel)提出,一个企业的长期竞争力来自于这样的一种能力的集合,企业能力最终决定企业的竞争优势与经营绩效。
动态能力理论是当代战略管理领域迅速发展的一种理论。该理论集中讨论企业组织能力的演进和竞争优势之间的核心关系,并把组织能力看成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本。动态能力理论的里程碑式的著作是有Teece Pisano和Shuen在1997年发表的《动态能力与战略管理》。在这本书中,作者强调了以前战略理论所忽视的两个关键方面:第一,“动态”即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企业必须具有不断更新自身胜任(整合重构内外部组织知识、技能和资源)的能力;第二,“能力”是指战略管理了在更新自身胜任能力以满足环境变化的要求方面具有关键的作用。
END